三见
楼主
发布于2025-04-08 23:09
人生三见:
一见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就是一堆肉,一腔欲望,七情六欲,贪嗔痴慢疑;见到了自己,就见到了本我,所以学会了豁达。
二见众生,众生是什么?众生就是人性,名闻利养,功名利禄,名利权情;见到了众生,就见到了众生“德”相,便学会了宽容。
三见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自然规律,阴晴圆缺,生老病死;见到了天地,就见到了伟大与渺小,所以我们学会了谦卑。
发表评论(8)
如果缺乏了对绝对力量(无论把这种存在称之为神、道、或天地)的绝对敬畏和顺服,豁达会不会演变为自私和放纵?宽容会不会演变为麻木和冷漠?谦卑会不会演变为虚无和绝望?
我只是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至少我个人是存在这种可能性。
弘一法师最有深意的一段佛语:“人生三见,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见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团欲望,七情六欲,贪嗔痴念,见自己,感受了自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见众生,众生是什么?是人性,妖魔鬼怪,名利权势,见了众生 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
见天地,天地是什么,是规律,阴晴圆缺,生老病死,见了天地,知道了伟大和渺小,所以谦卑。
弘一法师:人生三见,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世事千变万化,人心也各有千面,繁华世界迷人眼,谁人心中有净土。弘一法师的人生三见,却也值得在这个浮浮沉沉世界里漂浮的我们深思。
见自己,方能豁达,见众生,方能宽恕,见天地,方能谦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看过书中的人物,走过自己该走的经历,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有些道理自己不经历一次,光靠书上别人的经历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正如当你看到亲人去世时,当你没有相同的经历时,你其实毫无波动,但你真正经历过之后 你才明白那种感觉是意料之中的痛彻心扉。
但当你行了万千里路,却不曾翻过历史的书页,你的经历便无法让你悟出一些哲理。
文字渲染不了你从未经历的事,而你经历过的事,没有文字的叙述,体现不出深刻。
所以啊,走过的路越多,读过的书越多,阅历就变多了,阅历决定了格局。
格局大了,那些放到曾经无法宽恕的事,现在也不值一提了,现在遇到的难,也知道只要自己不死,就都能解决。
世事一场大梦,走出去,走出过去,走出现在,去见自己,去见众生和天地。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去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你的格局自然会高。
性格决定命运,性决定命,格决定运,格局大了,胸怀就广了,在你的生命中,你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人,能宽容各种各样的事情,你能明白世界的参差,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人这一生,区区三万天,红尘喧嚣中,好好做自己,看破是智慧,放下才是宽恕。
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创伤,都是未来的一种成熟,正所谓有德之人,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德之人,机关算尽终成空。
做好自己就好了,余生很贵,修行全在己心。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25-04-11 12:11
被浏览401次
相关话题
2个评论
0个评论
4个评论
2个评论
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