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境界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楼主

我找媳妇
我找媳妇51岁178cm黑龙江 齐齐哈尔

发布于2019-01-04 11:15

金元浦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境界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中国古代人生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教,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就儒家人生理想而言,所追求的是“求仁得仁”的圣人境界。这种圣人境界就是《易经·乾卦·文言》所描述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合其德”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因此人应充满着向上的精神,并由此精神培养,产生出对生活、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故而可以说“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在儒家哲人看来,尧、舜、禹等都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人。达到这种境界则可称为“圣人”,为人们所仰止景止。故而,这种人生理想境界又被称为“圣人气象”和“圣人范式”。

在儒家哲人看来,重视人生,就必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与他人,所以“与天地合其德”的人生理想境界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如孔子就认为,“仁”的境界之所以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就在于“仁”的实现是本于天理的至理、至德和至善。所以,“仁者”也就是“圣人”。《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说来,“仁”,既是自强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顾,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由己及人,是以自己为起点,从我做起;“仁”既包含情感上的爱与物质上的扶助,同时更注重道德上的提高;既注重对他人物质生活的维持,更注重他人道德品质的提高。仁者对他人的爱助,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有仁德有成就的人。这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者,也就是极高人生理想境界的实现。同时,儒家哲人还强调指出,“仁”的具体表现则是“爱人”与“爱物”。即如孟子所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民”,就是将爱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相亲相爱之情推广到人与人之间,并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爱物”则是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亲相爱,浑然与物同体。

喜欢(1)
分享:

发表评论(0)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TA们都关注该话题(0人)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22-06-25 23:13

被浏览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