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松毛上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

楼主

红喻
红喻64岁165cm云南 昆明

发布于2015-02-26 11:38


俗话说:腊八节一过, “年味”就浓了。孩童时代的年味,历历在目。孩童的我们,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文革年代。然而,似乎也阻挡不住我们对“贴春联,穿新衣,青松毛上团年饭”的期盼。
我的老家是一个边陲重镇,旧时称临安,后改名建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每年过年都非常热闹:舞龙舞狮,唱花灯,登东门楼,撞大钟, 游文庙,拜孔子,猜灯谜,看十七孔桥,爬文笔塔,赏朱家花园绣楼,观燕子洞奇观,品燕窝稀饭,汽锅鸡,过桥米线,烧豆腐,凉唆**,建水十八怪……应有尽有,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我家住在一个旧式的小院里,过年临近时最忙碌的人便是父母亲了,母亲买年货、大扫除、拆洗被褥、准备老人小孩的新衣……她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父亲有一个儿时的伙伴,很早就在省外工作,一直没成家,每年春节都到我家过年,我们把他当亲叔叔一样。
父亲在家排行老大。叔叔孃孃们大都在外地工作,但每年都到我家过春节。父亲年年必做的事:晒些菌,腌点肉和咸菜。等过完年,就让叔叔孃孃们各带一些回去。年年如此,我们几姊妹难免背地里嘀咕几句,那可是一个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省嘴待客的年代啊!
日子再紧,过年总是有“年味”,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买来两挑青松毛(青松叶),母亲笑哈哈的带着我们一起布置堂屋内外,青松毛撒在堂屋地上,再把两束新鲜山茶插在供桌的两侧,中间则摆设香火、糕点及水果敬献祖宗,堂屋外的走廊也撒一堆松毛以备我们小孩玩耍和吃饭。紧接着帖春联,大门头上挂好炮仗,浩荡的过年气派便营造了一大半。
父亲在厨房里当大厨,择菜、备料、打下手都是母亲,父亲的拿手菜很多,每年不变的定是香喷喷金灿灿的大酥肉,随着大酥肉的出锅,我们便会紧跟在后去争抢品尝剩在锅里的碎肉,这时的父亲便开怀大笑,说慢点慢点,小心烫着……母亲则把洗好的大盆青菜萝卜倒入锅中煮沸起来,母亲说青菜萝卜是好东西,期望我们将来为人处事清清白白, 顺顺当当。
下午时分,当一切过年大餐准备就绪时,父亲就点燃了两封门头上的大炮仗,清脆的炮仗声宣告年夜饭的开场,这时先是长辈们祭拜祖宗,随后便是母亲带我们跪拜祖宗。祭拜大礼完毕,大人们就地盘坐在堂屋内的青松毛席上,小孩们则安排在堂屋外的青松毛席上,长辈们边吃饭边亲切交谈,孩子们则是随意性很强,吃喝玩乐自由自在,喜笑颜开,在松毛地上和天井里,滑来跑去游戏不断,全家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大年初一,一大清早母亲就忙碌起来,让我们穿新衣,带新帽,手里拿着敬给长辈的一点小礼物,给各位长辈学礼拜年。这时候我们最最开心,因为长辈也都备好送我们的礼物——压岁钱,尽管是不多的几块钱,却是我们盼了一年的收获。
从初一至十五,父母亲便会抽些时间带我们外出游玩,主要是家乡古城的七寺八庙,人文风景。边游玩,边讲述,随便品尝各种家乡小吃,民族风味。我们就这年复一年地了解了家乡,积累了知识,长成了身体,凝聚了乡情。
叔叔孃孃们到我家过年,也是我们屁娃娃的大好日光。平时舍不得吃的,全都摆上了桌了。总算也是个解馋的好时机。而且,客人来了,严父也变成了暖父。当然,口气也变了:少吃点,少吃点,吃多了肚子会疼的。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这些孃孃叔叔们突然变成了我们屁娃娃的送福大神了。甚至会想,要是长期住在我家,该有多好啊。
都是“年味”惹的祸,由不得地,又想到了孩童时青松毛上绿茵茵的“年味”。如今,为人母的我才真正懂得童年的“年味”,那是与父母与亲情,更与浓浓的乡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标签:
喜欢(1)
分享:

发表评论(0)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TA们都关注该话题(1人)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15-08-28 21:39

被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