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活着的态度》-小说评论
楼主
发布于2014-01-18 19:51
活着的态度
—读余华小说《活着》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置身于人群,却感到一种深深的厌倦:这样多如牛毛的庸常岁月,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哲学,没有诗情,甚至没有一点新鲜夺目的色彩,生活的原生状态是如此令人失望,年少时所憧憬的辉煌,那色彩鲜明感觉生动的生活,还有惊心动魄的爱情呢?难道只将是一个虚缥的幻梦?
我年轻,因此开始了一种青春的偏执与美丽的忧郁。许多个夜晚,一个人住在一个阴冷的房间里,我会莫名其妙的哭泣。我开始怀疑一个人存在的理由,深深的怀疑。我以一种消极与颓废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生活,青春华年一天天虚掷。
然而后来我读到了《活着》。
——在一个与往昔没有两样的下午,依然有太阳的光影从窗外的天空里静静地走过。一个人躺在床上,隐约听得见窗外杳杂的脚步声在我周围远远近近的响,焦躁而忙碌。
小说一上来便以其温情的叙述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野性与生机的乡间氛围。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村庄,在麦秸垛旁,小河边或大树下,对面是邻家一位老人,在午后的阳光下生动地笑着,黝黑的脸上皱纹欢乐地游动。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把我带入四十年前那段已然过去的蒙尘岁月。在他的讲述里,我看到了他凄惨的一生,家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当他进入暮年,陪伴他的只是一头与他同样苍老的老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在那些年代,人是怎样艰难地走过。小说逼真的叙述将我与那段无情的历史无情的连接,我的灵魂产生突然的压抑。我明白,生活中像他这样的老人很多很多,他们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从而更加明白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然而他们却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对于曾经无情对待他们的世界,没有一句怨言,充满生存的坚韧。
《活着》就这样通过描写一个老人和他一生所有亲人的死亡,来表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并以一种温情的叙述来阐明作家所要寻找的真理——在摆脱了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之后,所获得的对于世界的理解、超然与同情,以及对于生命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的尊重。
就是这种对于生命自身的尊重,使书中主人公富贵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充满生存的乐观。面对一个个亲人的死亡,那凄惨的描述已经令读者忍无可忍,而他却能够开脱自己,时时没有放弃过希望,即使当最后一个亲人“苦根”去世,主人公“看看自己,觉得牛还是要买的。”当他面对那位采集民谣的年轻人,回首自己苦难的一生,他没有声泪俱下,亦未怨气冲天,而是那样平静的描述,只为求得一种理解与同情。末了他站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对着身旁的牛亲切地数落,一如对着一位忠实的仆人,然后唱着歌儿,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想书中的年轻人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我,则不仅为以往自己的颓废感到一种深深的愧悔,诸多感慨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关于主人公“福贵”。
我想每位读过该书的读者,面对他的坚韧与乐观,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一种苍凉和悲壮。 他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让他客观上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我不由就想起了海明威笔下那出海捕鱼八十三天,却补得鲨鱼空架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他让我们明白:人,作为万物的主宰,即使曾经历经失败,精神上却永不会倒。
可贵的是,小说塑造的并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甚至是个吃喝飘赌、五毒俱全,为道德社会所排斥的浪子。在他身上,你根本看不到有多么崇高的意识,只是凭着人的“本心”真实的活着:他赌光家业,气死老爹,上学时骂私塾先生,战场上只想逃跑回家和妻子儿女过安稳日子,然而他却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作者的意图在哪里?
余华在前言里已经作了回答:他要寻找的是“排除道德判断的真理”。其实,作为在艰难世道中摸打滚爬的人类,生活本身的艰涩深奥也造就着人性的含混苟且,天地之间多少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善行恶德,大善背后隐藏的大恶,极研之旁并列的极丑,彼此形貌相仿,难舍难分,谁又能把它们一分为二地分清界限?你尽可以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截铁斩钉地将正负是非好坏良窳分得清清楚楚,然而作为社会中的人,谁又能矩步规行分厘不爽安安稳稳地走过是非地?而且能够衣袂翩举,风标绝尘拔俗,绝不拖泥带水呢?正是基于这种面对人性的可贵的真诚,使作者能够让内心的真实作主,热烈地赞颂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生活苦难,所体现的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尊重。“福贵”的确是败家仔,然而当他赌光了祖辈辛苦挣下的“由鸡到鹅到羊到牛”的家业,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少爷变为一贫如洗的租户,他并没有一蹶不振,穷困潦倒中苟且偷生,而是很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毅然从五亩地干起,在那块地上开始了辛勤的劳作,你难道由此而说明他就是一个卑劣或高尚的人吗?你恐怕给予的只会是理解与同情。其实,懒惰与贪图享受本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生活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痛苦,重要的是当面临生活的厄运,能不能与自身的脆弱作一次殊死搏斗,尤其,生活绝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你未必耕耘了就一定有收获,它只是以变幻莫测的呈现致人类于尴尬,比如“福贵”,你能否说清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如果年轻时不赌吗,那么土改时,他将会作为“地主”而接受另一种死亡的命运!生活的确是不好言诠的,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在强大的命运力量,残忍的现实与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里,个体生命的存活尤显得脆弱与无常。重要的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生存的意志。生活并不是高调,生活只是这类活生生的生存而已,其实,怎样的作为才叫高尚和意义呢,献身尽力原不必只是烈士的鲜血。
“福贵”并不是一个深刻的悟透人生的哲人,然而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却不亚于那些哲人或大师。我们的生活的确充满了苦痛,也许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存在!在父母一次极为偶然的亲合里,无可选择地降生,从此背负起沉重的躯体,终日奔走于欲望需求之中,诚惶诚恐地为其生存殚精劳神,却依然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格局——生命终将要化为虚无。生活的承诺之多与兑现之少,欲望难成的痛苦与满足之后的无聊,终生无法摆脱的孤独,永远遥不可及的爱情,叔本华由此而悟透人类的宿命。于是就有了诸多智慧而敏感的天才,在体验了生命中最尖锐的疼痛、最无言的苍凉,最疯狂的郁怒之后,在痛苦之极至毅然地走向死亡以求解脱,我不是哲人,亦不能自信到可以判断他人的地步,他们的“不畏死”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壮烈,个体的有无对于大生命是没有影响的。然而假若人类都因看透生命的痛苦与虚无而一致采取死亡,那么人类将不复存在,地球重回洪荒与孤寂,那么我就不会在这里喋喋不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毕竟多数都是普通人,不是贪生,就是畏死,存在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而痛苦的格局早已命定,你将怎样面对现有的生命?因了人世的坎坷而消极沉沦在痛苦的旋涡里不能自拔吗?
“福贵”的一切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
其实想想,你那么徒劳地思考着“活着的意义”有什么意义?你那么认真地痛苦着痛苦有什么意义?生命的河流决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你不如坦然地接受生活的风雨与创痛。作为一个人,无论愿不愿意,你终将面对身旁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终将要一日日走过原本属于你的生命的历程,无处逃避,无法逃避。面对这样的现实,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之,直接决定着你生命的质量与幸福的程度。面对一个境遇,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却充满乐观,说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生活态度的迥别。
面对尘世的苦难,基督教一度以“死是生的目的”为主张,来要求人们放弃现世的挣扎,追求彼岸的幸福,从而求得内心的解脱,这固然使得许多虔诚的信徒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然而它的消极意味却显而易见。在我们今天看来,甚至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成分,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我再次想起作者的话,“人是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刹时豁然开朗。的确,假如我们这样认为:“生是生的目的”,从而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生中的诸种痛苦与失落,把捍卫生命作为生存的目的,把坚韧的生存作为手段,那么人间的一切艰辛与不平是不是应该另当别论呢?面对爱情的尘滓,事业的黯淡,友情的背叛,亲人的亡故,人世的一切庸淡与悲伧,你是不是会减少一些痛苦与失落呢?你会说,至少我还活着,我活着就有希望看到每天初升的朝阳,葱郁的树木,盛开的鲜花,啁啾的鸟鸣,尊重生命本身而不是它的旁枝末叶,你会由此获得一种面对世界的超然与宁静。世间的欢乐与悲哀,半是社会所加,半是唯人自取,社会所加的那一半我们无法改变,那就去坦然的承受,而另一半你却可以去主沉浮。毕竟,“福贵”所处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的作家与人物都不会也不应再斤斤计较,社会正一步步走向合理与健康,个体生命的存活再不象过去那样的艰难了,生活于当今的人们,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无数个波澜不兴的庸常日子,每个人都在为着自己微不足道的向往而默默生活,我们并没有必要去硬找机会赴汤蹈火展示自己的高尚,你能否耐心地过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在世俗人世中与自身和周围的庸俗相对抗,你能否真正地不为时势所累,不受别人摆布,不求身势煊赫,不期金玉满堂,全然在于你面对生活的态度,你只有以乐观与超然去对待生命及其周围的世界,才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身心舒畅,而不是为穷途而哭。
“为活着而活着”,你应该尊重生命,你曾经是母体中数亿个精子、卵子最优秀的组合,你没有理由不珍惜。然而这决不是要求一种不计方式的“苟活”,人性之所以区别于兽性,就在于它具备许多“高尚”与“自律”。做人总是要讲原则的,小说这方面的描述随处可见,诸如“做人有三忌,一不能睡错床,”“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救急不救贫”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讲述生活的原意。
也有人说,《活着》的写作过于残忍了,然而正如作者所言,他的残忍和生活的残忍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的确,是残忍的生活本身而不是余华安排了“福贵”的命运。余华的残忍之处在于,他没有囿于中国传统的乐感文化的局限,以一种花好月圆式的欺骗来迎合读者,而是揭去文学的假象,硬要让我们看清生存本身的残忍。正是这种对人间痛苦与无常的揭示中,蕴涵了作者一种近乎残酷的热情,一种近乎偏执的悲恸,以及面对读者,所体现的负责与真诚。那残忍的写作背后语言的抒情性,是挡也挡不住的。小说贯穿始终的不正是一种巨大无比的温情以及对于生命的歌颂吗?正基于此,《活着》穿透人生本质的力量,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的。这实在是一个成熟的作者的成熟的作品。
余华由是认为他写下了一部高尚的作品。
我由是认为自己读到了一部高尚的作品,并在这种静静的反思中,开始了一种面对生活时,所应具备的乐观和超然。
(98年3月20日)
发表评论(3)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19-01-05 08:08
被浏览1041次
相关话题
14个评论
0个评论
1个评论
19个评论
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