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艺中高雅、深邃的意境

楼主

我找媳妇
我找媳妇52岁178cm黑龙江 齐齐哈尔

发布于2018-07-08 20:37

——追寻华夏神传文明的足迹(二)
川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的这首《终南别业》受到了无数后人的好评,宋代大文豪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笔者读此诗如饮醇酒,一种飘然、自在的感觉悠然而生,颇有忘尘脱俗之感。华夏文艺作品中有此高雅、深邃意境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些经典作品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华夏民族丰富、深邃而博大的内涵,这种博大、深邃的意境根植于华夏民族的神传文化,更源于华夏民族对神的信仰,它是华夏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

一、诗书画合一的境界是神文化的再现:

古人提起诗,就会联想到书画,因为在华夏文明里,诗书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诗画而言,通常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说,而书则是表现诗画作品的工具。通常在一幅书画艺术作品上总是免不了提上一首高雅的诗词,诗词在画中起到了点睛之功效,而优雅的书法跃然纸上无疑更为作品锦上添花。

读诗词脑海中便产生画卷,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而每一个经历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词,便有不同的体会和画卷的产生,这便是华夏诗词的独特魅力,也是诗词本身意境在读者心中的再现。北宋欧阳修的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便能勾起了许多人淡淡的惆怅和美好的回忆,回忆那各自经历不同的元夜,回忆元夜里似曾相似的友人,感慨、惆怅和画卷交织,这便是华夏诗词之韵味,韵味中有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自身的境界,因为历代大文人、大画家多是有着对神信仰的情节,有着高风亮节的情操和道德水平,才有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和高雅的意境,所以诗词作品的境界是神文化在人间的再现。

对于画卷而言,虽一幅画完成之后,便是木已成舟,无法更改,但华夏的先辈们却能做到画中有诗。这一切均源于作画人高超的作画技巧和升华的境界。在传统作画中,有一个“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的人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宋徽宗都不满意,就在此时,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画上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在舀泉水倒进桶里。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给看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像空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之所以颇为欣赏此画,便是该画立意高远,表现超凡,这也从侧面体现品画者的脱俗境界。

“字如其人”已成为华夏民族的常用语,这说明了书法作品暗含独特的神韵,但从书法作品中确实能反映书写人的性格和心情。笔者练习书法多年,这点体会颇为深刻:柳公权性格刚直,敢于进谏,“心正则笔正”则是其对唐穆宗的“笔谏”,所以“柳体”字结体遒劲、落笔清朗、字体雄秀,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故“颜体”字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落笔者的风度与高尚的人格,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两者有“颜筋柳骨”之誉。

华夏文明将诗书画完美的结合,用诗书画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高雅、博大、深邃的境界,这正是神传文化所展现的内涵和神迹,同时也是华夏诗书画有韵味、有内涵、有境界的根本原因所在,是神文化成就了华夏辉煌的诗书画,同时也诗书画展现了神文化的巨大内涵。

喜欢(1)
分享:

发表评论(0)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TA们都关注该话题(0人)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18-07-10 16:37

被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