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何处

楼主

灯下倦客
灯下倦客66岁170cm北京 西城

发布于2011-11-26 00:23


安生何处



“七月是安生的七月,安生是七月的安生。”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七月与安生》,自本周一巡演于北京保利剧院,连续数日场场火爆,票房热卖,且网络微博热议评论一浪高过一浪。

周一下午四时左右,该剧制作、好友L先生刚刚抵京即邀我于当晚观看演出。不巧的是,年迈家母突然身体有恙,此时我正在医院办理入院手续。

几天来,一边陪护着母亲,一边惦记着好友。好在,老人家病情已经趋稳。故与好友联络,于昨晚前去观看演出并表示祝贺。

“七月”与“安生”,是剧情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该话剧改编自作家安妮宝贝的小说。朋友告诉我“小说很是畅销,作者非常著名”。惜我孤陋寡闻。这样也好,小说与话剧,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品式。改编即是再创作,没有思维框框,没有心理定势,可以纯粹地享受话剧作品的独特魅力,享受故事情景的精彩演绎,享受演员舞台艺术的表现力。

话剧与歌剧都是西洋“泊来品”(昨晚同看节目的还有两位“腕级”歌剧艺术家朋友),登陆中国已有百余年之久。就观众的接纳程度而言,话剧似乎更合国人的味口些。探究原因,其实道理很简单,无非是艺术品种的固有特性和本土化深浅局限,还有受制于作者群的大小、作品量的多少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这些方面,不得不承认,相对于话剧,歌剧均呈颓势。

《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两位成长背景、个性迥异却彼此以命相许的“闺密”,围绕同一男生生发的爱情纠葛,并因各自性格决定了不同的情感走向和命运结局。故事虽然古老,但不失新颖现代感。

从这台话剧的表现手法上看,应该算得简约而精致。剧情富有“闪现、叙事、跳跃、回旋”曲线流畅之美,人物性格鲜明颇具张力,语言拿捏基本得当。幕间过渡运用灯光渐暗效果,衔接自然,音乐间奏和谐动听。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剧尾结束处理,虚实交织,若梦若幻,既交待了女主人翁“安生”的凄然宿命,又将想象回味的空间留给了观众,十分唯美大气。

故事于舞台上出现的“人物”仅有七位。饰演女一号“安生”的江一燕、男二号“潘阳”扮演者张瑞涵,虽为年轻艺人,但对“人物”性格领悟把握很是到位,整场出彩,彰显了表演的潜质与天赋。

男一号“苏家明”的饰演者是位帅哥,阳光英俊,然而在表演中却有点“温”。客观上说,其戏份有些“薄”;主观上论,这位演员的表演功力尚有待提升。感觉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剧中有些台词念出的腔调,像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话剧或黑白银幕上的男主人翁“慢言细语,嗲声嗲气”,出了剧情背景,很不现代。引发了场内观众几度另类笑声。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该剧对“安生”与“苏家明”擦出情感火花的基础交待不足。“苏家明”可以与“七月”产生爱恋,因为他们同在一所大学、同为中规中矩的“好学生”,思维语境相通。或者说,“苏家明”可能会对“安生”这样有着异类灵性和才情的女孩发生兴趣,可是“安生”未必会去喜欢“苏家明”。因此,这就需要编剧赋予“苏家明”一些个性色彩,哪怕只有一二个亮点。

当晚演出结束后,我曾与编剧舒心女士和男一号“苏家明”有过简短的交谈,并含蓄地道出了自己的观感。但我理解他们的着实不易。

《七月与安生》这出话剧,何以能够于观众中激荡起强烈回响与共鸣?因为它直面了现今社会婚恋价值取向,折射了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活于当下,人人需要安身立命,个性任由不同,生活追求多元,然而爱情命题的正确选择只有一种。

人生无时不在行走。情归何处,心归何处?安身亦是安生。

话剧《七月与安生》将于这个周六,于京城实现完美谢幕。

昨夜,七月的暴雨再次降临北京。

归途中,人们或许会去思考如何安生……



2011年7月22夜,写于书屋“听雨亭”。

标签:
喜欢(2)
分享:

发表评论(0)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TA们都关注该话题(2人)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20-10-25 20:48

被浏览1897